平均数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7-14 20:47:52
平均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数教学反思1

《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妈妈分糖果的事例,通过教师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妈妈分的糖果不公平,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最后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

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平均数教学反思2

教学本节课时,首先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把书中的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从高到低依次是:选手1、选手2、选手3。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计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大部分学生能想到这样比较公平,因为有的评委打分高,有的评委打分低,会影响选手的最终名次。使学生能理解把最高分和最低分去掉后,再求平均分更具有代表性。

再次,让学生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一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并排出名次。这时,选手的名次发生了变化,从高到低名次是:选手2、选手1、选手3。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何两次计算结果不同,名次也不同,让学生体会到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其查阅更多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平均数,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在是常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

平均数教学反思3

通过认真研读教材,认真研究教法,我对“统计中的平均数” 的课尾进行了认真的设计自感效果不错。

(课尾)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假如请你给自身的这节课打分,你会给自身这节课打多少分?(满分100分。)

生1:我觉得我听得很认真,学懂了,可以打95分。

生2:老师,我没有举手要发言,我想只能打76分。

生3:我可以给自身88分。因为我在小组活动时表示的很好。

生4:我可以给84分,因为老师教的知识我听懂了,但是我发言不积极。

生5:我这节课表示一般,只能打85分。

(教师板书:95、76、88、84、85)

师:假如一节课获得85分算优秀,你们这节课能算优秀吗?

生(齐声):能算优秀课!

师:根据是什么?76分能行吗?

生:光看95分、76分都不行。我算了一下,这五个分数的平均数是(95+76+88+84+85)÷5=85.6(分),85.6分超越了85分,所以我们这节课是优秀课。

反思:

对学生而言,“给自身当评委”是少有的事。课堂上一般都是学生被老师评价,对于学生评价自身这种形式学生感到新奇、难得,因此特别珍惜这次为自身当评委的机会,注意力高度集中。评述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深刻地感受平均数的意义,进一步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体验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评价中教师听到了平时听不到的心声,尤其是学生敢于说自身的缺乏。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一堂课下来,经历了几个层次的教学活动,接触了多方面的知识,此时学生大脑疲乏,注意力下降,情绪低落,假如设计一些趣味性强、形式新颖、解法灵活的开放性课尾练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疲劳、增强注意力、促进思维的发展,这节课正是这样做了。

平均数教学反思4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首先我以一个小故事引入新课,小红去游泳发现游泳池边写着:此游泳池平均水深1。3米,小孩子请在大人陪同下游泳。小红身高1.4米会有危险吗?在孩子们的争论声中,让孩子们带着疑问和兴趣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在出示例1情境图后,当孩子们提出平均每天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后,我首先让孩子通过观察统计图探索如何求平均数。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 ……此处隐藏4717个字……p>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沛尊重同学,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同学,使同学人人得到发展。

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出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身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同学的主动考虑、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同学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同学自身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同学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溢了骄傲和自豪。

二、尊重个体差别,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同学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同学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同学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干和喜好的同学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同学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

三、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同学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同学经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同学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142+140)÷2?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4。再让同学比眼力,猜想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最高?

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同学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让同学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

平均数教学反思13

这节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分组计算平均身高和年龄学生们有兴趣,很快就能算出来,并且会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学还能把不同意见发表出来,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这种前提下,简便算法的推出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设计也努力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如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课内外结合等等。

但有的学生基础并不好,对数学没兴趣,上课时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被动地学习,收效一定不高。有的学生没有带计算器,在课堂上的计算时间增加了,教学用时出现了不应有的浪费。在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讲解上,教师显得较为匆忙,定义讲解怕基础差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接受。新课改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可如果课堂学习我们只顾少数基础好的同学,那就与新课改理念相背了。所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我们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平均数教学反思14

备课时我一直纠结于下面两个问题:

一、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合适?

《平均数》这一知识蕴含的内容不少,具体有: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作用、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平均数的优缺点等等。

这么多的内容在一节课上实现显然是有困难的。那么该如何划分课时呢?我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人的理解,把本课划分成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作用等三个知识点,第二课时解决其余的。

课后议课,同事们指出这样的容量安排稍微显少,建议再丰富一些。我也有同感,只是无论加入什么内容,我都感觉不能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二、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降低理解的难度?

《平均数》有很多抽象难懂的语言,如:平均数可以表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对一组数据有很好的代表性;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等等。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话的内涵?思前想后,我觉得“意会”不失为帮助学生理解的一种好方法。如:为了让学生感悟到“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一含义,教学例1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从而让学生“意会”到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并不真实存在。

课后明显地感觉到这样的处理显得肤浅,应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总结,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

平均数教学反思15

一、与老教材的区别

1、人教版老教材出现在第十册,五年级下第一单元《简单的统计》中。苏教版老教材出现在第九册,五年级上第七单元《简单的统计》中。

2、虽然两个版本老教材中平均数的教学都是在统计这一单元出现,但是在教学中都以相对独立的板块出现,不管是例题还是习题的设计都是以训练学生会求平均数为主,而且在计算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平均数的意义、价值、与统计学的关系在老教材中不能充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也是更注重解题能力的训练。

二、在课堂中渗透统计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习内容制订中就十分强调要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对于平均数这一统计量的教学不能只关注如何求平均数,那只能是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技能的训练,而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特征数的意义及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我们知道统计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当然一种观念的建立光靠讲是不行的,而是要让学生有数据意识,需要让其真实经历数据统计的全过程。具体在课堂中,我做了以下几点:(1)统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老师在课前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些统计活动,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2)指导孩子收集了一些平均数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让学生经历、感受统计的一般步骤。

统计的一般步骤是:先明确统计目的,接着收集资料、整理数据,最后分析研究数据,求出所需特征数,通过特征数找出调查对象的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趋势。课堂上我试图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因此设计了“如果想知道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么办?”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先明确统计目的,接着收集资料整理数据,最后分析研究数据,得出平均数,让学生感受班级同学身高的一般水平,整个过程学生都真实经历了。

3、课堂中一直在渗透统计思想。

课堂中老师统计思想的渗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调查思想的渗透。调查是整个统计的基础,所有的统计计算及研究都是在原始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只有搞好统计调查,并确保调查资料的真实性,才能保证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及其价值。(2)比较思想的渗透。统计工作不能孤立地进行,每个结论都在比较中得出。另外,没有比较就没有丰富的统计方法,就没有统计科学及其研究,就没有统计的价值,也就没有统计。(3)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思想。统计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与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从老师、学生收集的例子中也能感受到这一点,如老师出示了孩子科学课中应用折线统计图的例子,学生自己统计了各单元考试成绩。

《平均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