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8篇

更新时间:2024-07-14 21:03:18
《死亡诗社》观后感8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1

他也许是第一个反抗的人,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地狱学校是全美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约翰·基汀是毕业于地狱学校的荣誉毕业生,也是重返学校任职的新文学老师。

当校长在讲台上介绍他时,下面的学生争相打量,但也仅仅是这样,对他们而言,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谁也不会想到,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老师会给他们带来震撼心灵的一课又一课。

“花开堪折直须折,时光易逝,今日轻绽浅笑的花朵,明日便将凋零。”

他带学生观看过去的脸庞,附耳上前,听那些已经化为尘土的人,声声低吟,及时行乐,莫要虚度光阴而最终一事无成。

“使这个强而有力的戏演下去,而你能贡献出一篇诗歌。”

他说导论前言里讲的如何读诗是鬼话,读诗写诗并非因为它灵动,也不是因为它是必需品,仅仅是因为它浪漫,它美,它充满爱。诗歌即是人生,你活得精彩,你便能贡献出一篇绝伦的诗歌。

“当你阅读时不要只想到作者的见解,想想你的见解,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去突破。”

他让学生站上讲台,换用不同角度看事情,不同视野看世界。不要被定性,不要被束缚,不要总是被动接受别人的看法,去想想你是怎么想的,你的内心在说什么,然后突破一切,及时行乐。

“让它充满你的灵魂!”

他将课堂搬到操场,让学生们合着音乐,大声念出一句诗,然后上前踢球。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致力于让学生们自由发散的思考,让他们体会到诗歌里面孕育的情感,而不是冰冷的技巧,他是在教育,而不仅仅是教书。

“安德森先生认为他内心的一切都毫无价值又难堪,对吧?那是你最大的恐惧。”

他逼着没有写诗的安德森,在讲台上喊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不顾别人嘲笑,不管遣词造句,不去思考,不去犹豫,仅仅是说出心之所想。直面内心,无所谓好与不好,那都是最真实的你。

安德森那首临场做出的诗,关于真理,而在我看来,也关乎于这场畸形的教育。

“真理像使你脚发冷的毡子,你拉它,却永远不够长,你踢他,打它,却永远无法覆盖住任何人,由我们哭着进入此生,到我们垂死离开此世,它都只能盖着你的脸任你悲叹、哭泣与尖叫。”

“我们都非常需要被接受,但你们自己必须相信,你们的信念独一无二,纵使别人可能认为它奇特,不流行,纵然庸俗的大众可能会说,好烂。”

他带着学生在中庭行走,只是为了鼓励大家找到自己的步态,任何方向,随心所欲。不被世俗的眼光所困,也不为了合群而放弃,找到自己内心想要的,然后在其他人面前坚守自己的信念。无论是梦想,还是底线。

他只是一个喜欢教书的普通老师,却打破学校排定的课程,采用非正统的教学方式,想要教会孩子们自主思考。

他也确实做到了,七个本就渴望突破的孩子,重建死亡诗社,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可是尼尔的去世打破了这一切。

尼尔热爱演戏,却被父母强硬拒绝,最后选择深夜自杀。父母要深究此事,学校强逼学生签字,证实一切都是由基汀错误教学引起。

电影的最后,基汀被学校开除,上课期间进教室取自己的私人物品,除了安德森和他有眼神对视外,其余人都在安静上课,本以为这就是结局,所有反抗传统的终将以消亡为代价。

可是还好,在基汀出门的一瞬间,安德森起立请求他的相信,在基汀被校长强制要求离开后,安德森站到桌子大声喊出:“captain,mycaptain!(船长,我的船长!)”

这是基汀自我介绍时说的,“如果大胆一点,可以这样叫我。”

紧接着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跟着起立,这也算是应和了电影的主题,自我思考和突破,学生们遵循自己的内心,突破纪律和校长的命令,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目送敬爱的老师。

基汀眼中泛起泪花,却笑得欣慰。

基汀不是神,他只是个想要对抗传统的普通人,也许一己之力无法撼动既定的规则,可是能在几个人心里埋下种子,就总有一天,希望会破土而出。

《死亡诗社》观后感2

我们欣赏了一部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死亡诗社》观后感。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廷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廷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廷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在没有遇见基廷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廷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廷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 ……此处隐藏5996个字……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 John Keating 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 Neil 由于坚持自己的表演梦想和父亲发生争执,但父亲并不理解他,甚至百般阻挠,于是 Neil 在绝望中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Keating 老师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被学校开除。

看完影片,不禁同情 Neil ,一个大胆追求自己梦想的青年有错吗,但就是得不到父亲的理解。同时也有些同情 Keating 老师,用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有错吗,但就是违背了威尔顿预备学院固有的风格,被大家所排斥。毫无疑问,让作为学生的我们来选择教师,我们一定会选像 Keating 一样的老师。中学的我们都期待大学多元的教学模式,都希望大学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灵活的。在我们的印象里,大学老师应该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讲起课来滔滔不绝。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屈指可数。更多的老师都拘泥于知识本身,他们忽略了传授知识的方式,他们忽略了学生的接收能力与兴趣,说得更严重一点,他们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像沉浸在自己的演说中而不像在上课,这样的课堂效果显然是不好的。我们呼吁像 Keating 一样的老师出现,带领我们走出课堂,用心灵去感受知识,接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

再说说大学的社团。大学的社团五花八门,往往看得我们眼花缭乱,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摇摆不定了,一些宣传者的劝说很多时候都能左右我们的意向,于是,我们就忽视了自己本身的兴趣。其实,社团应该是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的。另外,如果我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社团,我们也有动力坚持下去,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就比如影片中的 Neil ,他清楚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 Keating 老师的鼓励下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出色地完成了演出,父亲不支持他的做法甚至百般阻挠,他不惜用生命向父亲表示抗议。我佩服 Neil 的做法,但并不完全赞同,追求梦想没错,可是付出生命未免不值。真正对一门艺 术感兴趣可以暂且先把它当做业余事业,把父母为自己铺设的轨道当成主业,等到自己学有所成,再去更深地投入自己的爱好,这样未尝不可,而且也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了。也许 Neil 当时理性一点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如果 Neil 没有选择这一条绝路, Keating 老师也不会被开除。从我的观点来看, Keating 老师是成功的。他虽然没有得到学校的承认,但他得到了 全体学生的认可,他把在当时来说全新的,先进的教学模式运用于课堂,他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乐在其中,他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看待教材,看待世界,他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说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典范。该为 Neil 的自杀负责的不是他,是 Neil 的父亲,是传统的思想,是古板的教学模式与理念, Keating 老师不过是替罪羊。

最后,我希望《死亡诗社》里面的悲剧不再重演,希望当代的年轻人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理性地面对周围的影响,希望越来越多像 Keating 一样的老师出现在大学校园,让学生愿意主动汲取知识的甘霖,全面地认识自己,全方位地认识世界。

《死亡诗社》观后感8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课上,我们欣赏了一部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学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在没有遇见基汀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汀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

《《死亡诗社》观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